龔鵬程談敦煌:騰身卻放我向青云里

    2020-03-08 21:40:33

    9.jpg

    我原在臺灣淡江大學主持中文系所時,系中即有老敦煌研究院出身的敦煌學家蘇瑩輝先生,時相過從,飫聞緒論。故對敦煌與敦煌學略有所知。一九八九年又率臺灣教授團訪問敦煌,與段文杰先生有些交往,后來還安排過其公子赴臺展畫。辦佛光大學時,又邀高爾泰、蒲小雨夫婦來為學校做了敦煌風格的壁畫。此類因緣甚多,因此雖不常寫敦煌論文,卻頗游敦煌,對敦煌之關心不敢后人。然亦因此,對敦煌之發(fā)展有些愚見,冒昧提出,幸勿以骨鯁見斥。

      

    首先,我覺得敦煌的發(fā)展應身腦合一,其次應扭轉端線,三應調整方向。

     

    敦煌學興起業(yè)已百年,研究成果當然十分豐碩,但內行視之,不免仍多遺憾。榮新江先生說:“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擁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敦煌學史,沒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敦煌學史,更沒有‘評判高下,辨別優(yōu)劣’的敦煌學學術史!笨蔀橐焕_@是指整體概括性的學術通史類作品目前仍不饜人意,而在這整體之內各個分部分支,成果也都尚有亟待發(fā)展之空間。


    此中有個結構性的問題就是:所謂敦煌學,其實主要是針對十七號窟中發(fā)現的四萬卷左右寫本文件進行研究,洞窟本身與壁畫向來不是重點。


    許多敦煌學家根本沒到過敦煌,也沒必要到敦煌;許多敦煌學研究重鎮(zhèn)更不在敦煌。一九八一年,謠傳藤枝晃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曾引起許多人不快,可是事實上敦煌學在巴黎、在倫敦、在日本、在北京、在上海、在杭州、在四川、在蘭州、在臺灣、在圣彼得堡,在許多地方,而確實不在敦煌。敦煌研究院的先生們很努力、很辛苦,但敦煌學的主體,畢竟在經卷而非洞窟。洞窟及其藝術,在歷來研究中也是最少的。


    造成這種現象,原因甚為復雜,其歷史我們也不必去追究。我們面對的問題,乃是如何去調整,設法把敦煌學研究的重心拉回到敦煌來。


    拉回,不只是為敦煌考慮,更能在結構上改善敦煌學的內在性質,讓敦煌學可以發(fā)展得更完善。


    藏經洞所藏文件,原屬敦煌所有,其內容是與敦煌史、地、社會、宗教及洞窟營造不可分的?墒侨缃,文獻既不返家,敦煌也對這些文件無甚系念。數十年來,《英藏敦煌文獻》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獻》、《敦煌吐魯番文獻集成》是上海古籍出版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是江蘇古籍出的,《浙藏敦煌遺書》是浙江教育社出的,《敦煌寶藏》是臺灣新文豐出的,僅一種《甘肅藏敦煌文獻》由甘肅人民社出版過,敦煌本身與此類大規(guī)模文獻整理工作無關。


    文獻整理是過去敦煌學之主要工作內容,敦煌未能于此貢獻氣力,自然也就使其地位在整個敦煌學中居于旁支,未能“預流”。


    敦煌本身在壁畫、雕塑之研究及洞窟保護方面當然有其貢獻,但未結合文獻的研究,事實上難以深入,成果其實甚為有限。


    敦煌地方政府雖倚洞窟為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之資,卻不知借重早已形成世界學術網絡的敦煌學,亦是缺乏見識的。以致受敦煌學震懾、感動而親赴敦煌的旅人,在敦煌根本感受不到任何學術氣氛,為之悵悵不已。一般游客,走馬看花,在洞窟之間晃一晃、逛一逛,匆匆瀏覽瀏覽壁畫便走,也完全不了解敦煌深厚復雜的文化內涵。


    讓敦煌與敦煌學重新合體,方法很多,一是延伸并擴展“藏經洞”概念,發(fā)展成文獻中心,供人參訪、做研究、辦講座、開會(這是目前網站、數據庫所不能比擬或替代的)。一是改造目前粗俗浮淺的文化旅游產業(yè)模式,將敦煌變成一處教育、學習的文化藝術圣地。三是提升、擴建敦煌的學術機構。缺乏學術力量的敦煌,如何將敦煌文化表彰于天下? 

     

    其次,敦煌之被發(fā)現、獲得重視,是由外國人開始的。探險考古者,由西域進入,一路掠劫考察而抵敦煌,其動線由西而東。因此敦煌文化乃整體西域考古之一部份,敦煌的洞窟藝術與文書,一向也被倂到“敦煌吐魯番學”這個大概念底下看。敦煌,是這一路西域考古的東端。


    我們國內的敦煌學,雖名稱上未附入吐魯番,但實際上仍沿續(xù)著這個學術傳統(tǒng),例如上海古籍出版的《敦煌吐魯番文獻集成》就顯示了敦煌是與吐魯番并著看的。歷屆「敦煌學」會議中,談吐魯番文書的論文亦不罕見,誰也不會覺得不自然。


    由此端線發(fā)展下來,敦煌吐魯番學之重點自然在于西域民族與文化如何延伸到敦煌、敦煌成為各民族文化交流之地、瓜沙史事中不同民族之表現等。這個重點后來因中日學者參與日多,漸有調整;但主要是想對整個東洋史的“中古”時期有所解釋。如就其視野之端線看,仍是將敦煌并入了西域。


    敦煌乃玉門關所在地,當然與西域文化極具關聯,但它不是西域,只是入西域之門戶。由過去的觀點看,注目的是由中亞西亞到敦煌這一線。這一線當然很重要。不過,由洛陽、長安到敦煌的這一線,過去就忽略了。


    也就是說:敦煌學的興起,令敦煌備受關注,但敦煌學也遮蔽了敦煌的文化身份,使人的視野局限于敦煌及其西線。我所謂扭轉端線,意思就是要把眼光轉過來,注意由長安到敦煌這一線。


    這種調整,對甘肅全省之發(fā)展至關重要。目前,旅客到甘肅,大多是到蘭州,接著飛敦煌,以入新疆。東線之旅游與產業(yè)發(fā)展遂嚴重滯后。


    事實上,俗稱的“絲路”,系由長安出發(fā),入甘肅之第一站為涇川,一路西去,經河西走廊,抵敦煌才出陽關、玉門關而入西域。如果我們把端線由“吐魯番–敦煌”拉回到“長安–敦煌”,則甘肅全境由東徂西就都可覆蓋于其中。脫離目前敦煌單點發(fā)展之狀況,以點帶線,整體拉開甘肅的文化格局,涇川、平涼、天水以及河西四郡可以整合成一篇大文章。

     

    扭轉端線,實際上便意味著要調整方向。


    過去談敦煌,強調它在文化交流上的作用,而且主要是西方或西域文化由此輸入中原這一面。之所以如此,系因前述學術傳統(tǒng)使然,此等視角,大豁心胸,令人對過去不甚了解的中外交通史增益了不少知識,實可感謝。但漢文化西傳,遍及敦煌與西域之聲光,卻顯得黯然了。


    敦煌石室是僧人開鑿的,以此修行,其圖畫或雕塑自然以佛教內容為主。但就在這樣的地方,儒道及相關文書卻有大量遺存,其實是令人驚異的。一般佛寺里,儒書所存皆甚稀,敦煌則很可觀。以巴黎所藏為例,道教文獻占了6.1%、儒家文獻占4.5%、其他文書20%、紀年文獻19.1%,合起來將近40%。其他地方雖無如此高的比例,然其量均高于如今內地一般寺院之儒道世俗文書,于此即可見當時漢文化影響之跡矣。


    這些文書,雖有部份各族文字,畢竟仍以漢文為絕大多數。陳寅恪曾說:河西地區(qū)“秩序安定,經濟豐饒,既為中州人士避難之地,復是流民移徙之區(qū),百余年間紛爭擾攘固所不免,但較之河北、山東屢經大亂者,略勝一籌“。漢末年中原戰(zhàn)亂、西晉永嘉之亂,中原百姓為避戰(zhàn)禍,一向長江流域移民,一就向河西敦煌。


    敦煌儒家經典,《周易》有4種25件,《尚書》2種52件,《詩經》4種47件,《禮記》8種16件,《春秋左傳》4種57件,《春秋毅梁傳》2種6件,《論語》6種106件,《孝經》6種42件,《爾雅》3種5件,凡39種356件。多為唐以前的稀世寫本。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均有。篆書在所有敦煌文獻中,僅兩頁殘紙,卻均為儒家類文獻,即P.3568和P.4702兩件《篆書千字文》。此外還有大量蒙書、文抄、詩賦曲辭、應用文、律、令、格、式抄本,史書抄本,方志抄本,本草抄本,算書抄本等。另有許多摘抄本、略出本、節(jié)抄本和新集本,如《論語摘抄》、《勵忠節(jié)鈔》、《新集文詞九經抄》、《新集孝經十八章》、《雜集時用要字》等。其中甚至還有藏文儒家類文獻:P.T.986《尚書》,P.T.1287《史記》,P.T.1291《春秋后語》,5.T.724、P.T.992、P.T.1284《孔子項托相問書》,P.T.1283《兄弟禮儀問答》等,以及藏漢文字對照的P.3419《千字文》寫本。


    此等文獻,顯示了敦煌漢式教育發(fā)達,科舉盛行,家族禮法也頗講究,故多有家訓、家教、訓蒙材料。而此種思想也影響到佛教,《父母恩重難報經》就有五六十種。


    目前敦煌學對儒道方面的關注,遠少于西域文化、佛教,甚至低于回鶻、吐蕃、景教、摩尼教,這與當時漢文化在敦煌居主導地位之情況是極不相稱的。另據楊憲益《譯馀偶拾》之考證,漢初封建制已傳播至大夏王朝,大夏希臘王尤屠帝摩可能東進至疏勒一帶,仿封建制,分封諸子;又仿郡縣制,一縣分為若干驛亭。漢初皇帝謚號上加孝字,在公元前一八七左右亦被西亞希臘王國諸王采用?梢姖h文化西傳仍有許多我們未及注意到的地方。


    據我看,敦煌的東西文化交流史,只能說是西來文化融攝于漢文化的歷史,整個大趨勢畢竟仍是漢化。因此,漢文化之向西傳播更值得關注。即以回鶻佛經來說,大抵即非由印度及中亞傳入,而是由漢譯佛經或漢撰佛經(也就是偽經)譯成回鶻文字。壁畫及石窟形制,同樣有由中亞式轉為漢式之情況。


    唯有我們注意這種漢文化發(fā)展史,平涼天水這些古代華夏文明創(chuàng)生區(qū)所生產的文化,經隴上與北方草原民族交融,再經敦煌而深入西域吐蕃、吐魯番的歷程,才能重新被世人所關切,整個甘肅才能孚應“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的期待。

     

    最后,我要談談生態(tài)問題。


    敦煌文化是綠洲的文化,所以說“春風不度玉門關”,玉門關內應是綠意盎然的?扇缃衲?水資源匱乏、植被覆蓋率低、濕地退化日益加劇、土地荒漠化持續(xù)擴展。


    生態(tài)環(huán)境退化的原因是“五濫” ——濫墾 (無計劃、無節(jié)制的開墾土地 )、濫牧 (超載放牧 )、濫伐 (林木 )、濫采 (中草藥、草皮等 )、濫用水資源 (超采地下水等 )。


    如今黨河上游“引黨濟紅”工程分水500萬m3、月牙泉治理回灌年用水600萬,加上人口和耕地面積的急劇增加 ,造成黨河斷流。瓜州縣雙塔水庫、玉門市昌馬水庫攔截河水,又造成疏勒河斷流。于是,敦煌市只得每年開采地下水4100萬m3用于農業(yè)、工業(yè)和生活用水,地下水位遂年平均下降0.43m。著名旅游景點月牙泉由上世紀60年代13000多平方米,銳減到現在的5 300多平方米;水深由過去的十多米下降到現在的一米。濕地每年遞減。到2005年,境內濕地面積減少了近1/3。綠洲區(qū)內的0.07萬余公頃咸水湖和66.67余公頃淡水湖80%已消失。


    此外,全市有3.33萬hm2土地沙化。自1994年以來,綠洲區(qū)外圍沙化面積增加了1.33萬hm2,平均每年增加 0.13萬hm2。而現在沙塵暴以及浮塵天氣也在增加。 莫高窟更是深受風沙的侵蝕以及粉塵的危害。鳴沙山方向的風沙對崖面露天壁畫的撞擊、磨蝕,已導致了壁畫褪色、變色,還使不少窟區(qū)、窟頂遺址殘敗不堪。相當數量的窟頂被剝蝕 ,甚至會引起崖體的坍塌。


    目前,年降塵量已達65.4t·km2,且 83%以上為棱角狀、次棱角狀高硬度的顆粒。既能隨湍急的氣流運動對壁畫、塑像進行磨蝕,又能侵入壁畫和塑像顏料的空隙間,攜帶的細菌和化學物質還會對壁畫的顏料產生多種生物和化學作用。


    這樣的環(huán)境,還要持續(xù)擴大開發(fā)旅游,不是自取死路嗎?談什么敦煌文化的現代復興?


    我不是說不可以再開發(fā)旅游,而是不能再以現在的模式發(fā)展旅游產業(yè)。改變模式、提升層次、走向綠色生態(tài)學術文化旅游,才是今后的生路。





    10.jpg

    龔鵬程

    龔鵬程,1956年生于臺北,祖籍江西吉安,是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曾獲臺灣中山文藝獎等,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擅詩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zhèn)洹?/span>

    11.jpg

    -長按關注-


    十八末成年国产在线,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另类专区 欧美 日韩 国产,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日本一久道中文字幕在线,欧美亚洲日韩一二三区,无码人妻一区二区最新,国产av天堂在 亚太影院 柯西贝尔-游戏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