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國國家博物館看甘肅文物菁華展
步入展廳,她凝視著你,而這凝視穿越了5000多年。
她,是一只于1973年在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是用細泥紅陶做成,圓鼓腹,平底。器口為圓雕的人頭像,頭部左右及后部刻劃出整齊的披發(fā),前額上垂著一排整齊短發(fā),形成齊眉“劉海兒”。
眼為圓孔洞,顯得目光深邃。鼻子呈蒜頭形,雕有鼻孔。小嘴微微張開,好像正在說著什么。人頭像五官整齊、面龐清秀,器身造型典雅,與人物形象渾然一體。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獨特的形制、別致的紋飾、生動的表情和細致的雕塑手法,充分體現(xiàn)出五千年前人類的智慧和靈巧,濃縮了大地灣先民的審美意識以及豐富的社會歷史內涵,是我國史前時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藝術作品。
近日,“絲路孔道——甘肅文物菁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出了包括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在內的500多件(套)文物精品。
展覽以時間為軸,以文化交流為線索,以考古發(fā)掘的甘肅各歷史時期的陶瓷器、玉石器、青銅器、金銀器、木器、絲織物、紙制品等重要文物為基礎,通過八個單元,呈現(xiàn)以史前大地灣文化、甘肅彩陶文化、河隴青銅文化、早期秦與西戎文化、漢魏晉唐時期河西文化、甘肅絲綢之路文化、多元民族文化、甘肅佛教文化為主體的甘肅歷史文化。
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甘肅省文物局、甘肅省博物館聯(lián)合主辦,敦煌研究院協(xié)辦,不僅是中國國家博物館聯(lián)合地方文博機構共同舉辦古代歷史文化系列展覽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歷年來甘肅省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shù)量最多、珍貴文物占比最高的一次展覽。
傾情展現(xiàn)彩陶之美
鯢魚,俗稱的娃娃魚,在我國亞熱帶、暖溫帶地區(qū)河溪中廣有分布,因叫聲似嬰兒啼哭而被稱為“人魚”。
鯢魚紋彩陶瓶
一條鯢魚活靈活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甘肅武山縣傅家門出土的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時期的鯢魚紋彩陶瓶上。鯢魚繪于瓶身通體,身子蜷曲,尾巴上翹,人面雙眼圓睜,嘴巴寬闊,頜下有須,腹部肥大,前兩肢張開,飾網(wǎng)狀。
變體鯢魚紋彩陶瓶
而另一個甘肅禮縣石溝坪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的變體鯢魚紋彩陶瓶上,陶瓶上肩部繪雙魚紋,中部兩邊繪有變體鯢魚紋。
鯢魚紋出現(xiàn)在彩陶上,是先民們對自然界生物的直接反映,兩只彩陶瓶上的鯢魚從具象到變體,增加了其神秘感。
“紋飾的擬人化處理反映了早期人類對所處環(huán)境的認知,也可能代表了當時氏族部落的某種符號化的圖騰崇拜。”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本次展覽的策展人王志強介紹。
蛙紋、鳥紋、犬、羊、鹿等動物紋,漩渦紋、水波紋、圓圈紋、鋸齒紋、網(wǎng)格紋、弧線紋、三角紋等幾何紋,以及神人紋等神秘符號……展覽中,彩陶上豐富各異的紋飾,讓欣賞的觀眾嘖嘖稱贊。
獨特風貌的青銅
銅的冶煉、加工和使用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人類步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
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中國青銅文化可以追溯到約50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其時先民們已經(jīng)開始冶煉、制作并使用少量銅器。
展覽中位于青銅器之首的是一把馬家窯文化青銅刀,為短柄長刃,刀尖圓鈍,微微上翹,刃部前段因使用磨損而凹入;刀柄端上下內收而較窄,有明顯的鑲嵌木把的痕跡;此刀由兩塊范澆鑄而成。
青銅刀
“這件含錫青銅刀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青銅刀,這與世界范圍內最早出現(xiàn)青銅的年代相當。這也讓河隴大地成為中國早期青銅文化的萌芽地!蓖踔緩娊榻B,甘肅地處東西交通要道,農耕文化、游牧文化圈在這里相切相交,中西文化在這里匯流,融合互鑒,河隴青銅文化受到了中原青銅文化和歐亞草原地區(qū)考古學文化的雙重影響,與此同時,河隴青銅文化甚至對中原青銅文化的發(fā)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個造型奇特的春秋時期蟠虺紋青銅車型器引來觀眾駐足。它是婦女放首飾的首飾盒,是小型玩具,還是挽車的微型器,專家說法不一。
蟠虺紋青銅車型器
它出土于甘肅禮縣永興鎮(zhèn)趙坪村圓頂山,車型器呈盒型長方體,由盒體和輪軸兩部分組成,又名“四輪方車”。蓋面由對開的兩扇小蓋組成,一側蓋上有一蹲坐的熊形鈕,一側蓋上有一跪坐的人形鈕。蓋沿四角嵌有四只可以旋轉的小鳥,盒體側面四角附四個仰天的上行虎,盒體下部附帶軸的兩對圓輪,輪可行走。除底部外,盒體五面以繁縟的蟠虺紋,整個器物造型十分精巧。
齊家文化環(huán)首銅短刀、素面青銅鏡、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辛店文化人首形柄銅匕;四壩文化青銅鉞;沙井文化鸮首權杖頭、竹節(jié)狀銅針筒等;商代“父丁”青銅角、“父辛”青銅斝;西周獸面紋青銅鼎、鏤空蛇紋鞘青銅短劍,秦公青銅簋、垂鱗紋秦公青銅鼎、蟠虺紋青銅盨、秦子镈鐘等青銅器讓觀眾目不暇接。
畫像磚中的生活氣息
“磚中的圖畫生動、形象、簡單,充滿了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而且小朋友對這個更感興趣!币晃粠е⒆訁⒂^的觀眾說。
磚飾白底,圖繪兩個庖人端坐,在長幾上一起用刀切肉的場景。長幾下,每位庖人前各放一個盤子,便于庖人將切碎的肉塊撥入盤中。庖人一同望向右側,但手中切肉的動作并沒有停下來,紅色肉塊從幾案上紛紛落入盤中,不經(jīng)意間表現(xiàn)了庖人嫻熟的刀工。
彩繪切肉圖壁畫磚
畫面表現(xiàn)了日常生活中切肉情形,簡單但不單調,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這塊魏晉時期彩繪切肉圖壁畫磚,出土于甘肅駱駝城魏晉壁畫墓群。
畫像磚是一種表面有模印、彩繪或雕刻圖像的古建筑用磚,它形制多樣、圖案精彩、主題豐富,深刻反映了社會風情和審美風格。戰(zhàn)國晚期至宋元時期均有出現(xiàn)。
展覽展出了很多河西走廊魏晉墓出土畫像磚,包括庖廚、炊事活動、宴飲、狩獵等題材眾多。
彩繪耕地圖壁畫磚
王志強介紹,其中,彩繪耕地圖壁畫磚,表現(xiàn)了魏晉時期河西走廊民眾“二牛抬杠”式的農耕情景,極富生活情趣。“二牛抬杠”式是兩漢時期主要的農業(yè)耕作形式,遲之魏晉時期,隨著大量中原人的遷入,帶來先進的農耕技術,加速了河西走廊農業(yè)生產水平的提高。
交流融合中競相綻放
河隴大地是古代眾多民族遷徙流動與交往的重要舞臺。西戎、北狄等先后與周人、秦人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周文化和秦文化,豐富和充實了華夏文明。羌人、大月氏、匈奴、吐蕃和黨項人等都曾居住在這塊土地上,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在這里充分融合交匯,形成了厚重多元、異彩紛呈的甘肅古代歷史文化。
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幾塊唐代回鶻文木活字展品,讓駐足的觀眾無不仔細地打量;钭趾苄,借著前置的放大鏡能清楚的觀看。公元8世紀回鶻人受粟特文影響,開始采用粟特文字母來拼寫自己的回鶻語,逐漸演變?yōu)榛佞X文。
回鶻文木活字
據(jù)介紹,宋代畢昇發(fā)明先進的活字印刷術不久,便迅速傳播到回鶻統(tǒng)治地區(qū),并廣泛使用。研究者認為,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回鶻文木活字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也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早的含有以字母為單位的活字實物,為中國活字印刷術進一步向西傳播提供確鑿的實物證據(jù)。
西夏文楷書醫(yī)方殘片
發(fā)現(xiàn)于甘肅武威縣張義鄉(xiāng)小西溝峴修行洞的西夏文楷書醫(yī)方殘片,經(jīng)研究人員翻譯,醫(yī)方中共有三個藥方,分別為湯藥、丸藥和單味草藥,每個藥方用圓圈區(qū)隔。
藥方中對每種藥所治療的病癥,煎制方式,服用次序等均有明確的記載。藥方基本上遵循了中醫(yī)藥的傳統(tǒng),又融合有黨項人原始、神秘的巫醫(yī)色彩。此件醫(yī)方是迄今發(fā)現(xiàn)較為罕見的西夏文醫(yī)方,顯示了黨項與漢民族之間在醫(yī)學上的交流與融合。
散落在河隴大地上的古代物質遺存,向觀眾講述著各民族在河隴大地上從逐鹿競爭到融合共生的如煙往事。
展覽中,東漢《儀禮》木簡、“白馬作”毛筆、北涼“高善穆”石造像塔,張家川馬家塬戰(zhàn)國墓地出土金帶飾和海外回歸甘肅的禮縣大堡子山流失金飾片等珍貴文物聯(lián)袂亮相……當我們駐足凝望的時候,當我們用心接近的時候,歷史的回音仿佛縈繞在耳畔。